第256章粘杆处初现
大明传至弘光朝时已经是风雨飘摇之态由于马阮当权江南之地又是东林的大本营所以士绅对于弘光朝廷的所作所为非议甚多。∝4∝7∝看,.書◆.网o+
晚明以来江南经济发达人文思想兴起甚至还出现了批判儒家为商人阶层代表的李贽其所著《藏、《焚开历史之先河这是整个时代都在变化的预兆。
彼时一部分士人任然坚持忠孝节义一部分人则从新思量君与臣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存在大批觉得朝廷**君主昏庸那便隐居于野不出仕的士人。
明代传统的儒家文化讲“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现在一小部人觉得朝廷黑暗君主昏庸那我便辞官归乡选择不仕这就与儒家经世治国的思想有些不太一样了似乎又追溯到了先秦时代孟子所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样的话在先秦可以讲但自汉之后却就不能随便乱说了。
从新审视君臣之间的关系甚至君与国与天下的关系这是晚明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也是东方的文艺复兴。
士人开始质疑君权各种思想流派的冲击必然使得士绅阶层在思想上十分混乱。
在清军南下之前不少人已经感到国有倾覆的危险时人陆云龙与有人相谈议论时事之际便曾言:“似乎要败。”
不少人已经看到了大势但却并没做出什么挽救之举在他们看来或许满清此来不过是王朝更替更似北魏、辽、金即便占据中原依然要行汉法学汉字办科举最后彻底汉化。
思想上的变化冲突使一部分人不在过分看中忠君之事所以在弘光朝廷骤然土崩瓦解之时江南之地并没太过激烈的抵抗。
一部分文武官员于无奈之中投靠清廷以此来企图保证自己或者家族的既得利益而另一部分则选择坚持传统儒家教导自裁保持名节。
满清入侵之时正是大明士绅思想混乱之时而混乱就意味着力量分散。
南都失陷后死了一批士人官职最高者乃东阁大学士高弘图此后剃发令出另一部分则恍然大悟原来满清不是北魏孝文不是辽、金满清根本就没打算融入华夏。
衣冠发服民族之信仰一部分觉得大明朝不怎么好的士绅这时也挺身站了出来不惜以血肉之躯来护卫汉家衣冠。
江南之人不愿剃发又死去一大批士绅其中以嘉定、江阴为最。
江南士绅之中还有一批已经剃发降清的存在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另有所图而投降清廷。
起初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以为投降满清之后可以获取荣华富贵自身的才能依然能够在新朝廷之中得到施展但很快他们便逐渐发现事情与他们所想简直南辕北辙。
清朝统治江南之后江南之地出现了很多以“遗民”自居的士人他们之中没有剃头的恐怕绝无仅有但他们的政治倾向也都是反清复明的。
投降清廷的官员之中这样复杂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很快发现在大明朝时他们能提不同意见能骂皇帝、骂大臣而到了大清就只能“主子圣明”“奴才遵命”“奴才该死”了。
之前能说的话不能说了能写的字不能写了能看的不能看了能作的诗不能作了。
一些对清廷抱有幻想的降臣这才反应过来满清原来是要亡我文化亡我思想于是呼立马又退隐一批。
钱谦益无疑是这一批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在北京大半年回来之后思想上已经发生转变。
陈子龙来找他筹措军饷这让他心里及高兴又有些惶恐他高兴的是江南的复明势力愿意接受他这个屈膝投降之臣他惶恐的则是一旦与清廷作对他今后就再也不可能安逸的生活。
钱谦益这样一个身受儒家教育之人他有他的小心思但同样心中也怀有一份家国情怀。
彼时他在清廷之中不得志辞官回乡又有大批的门生故吏投身到抗清的事业之中他心中岂会没有想法。
钱谦益答应了陈子龙的要求但两万大军所需要的银钱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一时间也拿不出多少银子出来。
待送走陈子龙约定时日和暗语再派人来取银之后钱谦益独步走上楼他为士林领袖他好古、画家中现银不过他便只能靠这些事物来换些银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