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技术碾压



  范阳笑道:“这个无所谓的,不是还有石油么。”

  巴特尔随口说道:“目前国际油价动荡不堪,我国的开采力度也相对低下,还是要在其他方面共同发展。”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石油行情,范阳一一对答。

  看看聊得差不多了,范阳终于插入正题,对别列佐夫斯基问道:“其实我还有点问题想跟先生请教一下,如果我想进口一批汽车用的钢材,在你们那里办得到吗?应该在哪里咨询比较好?”

  别列夫斯基明显的精神一振,将背从椅子上抬了起来,他坐了十多年的劳改农场,好不容易重获自由,对工厂的感情很深,无时不刻的希望尽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瞬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神情热切的说道:“我可以办到,你需要什么钢材?我可以向你推荐。”

  看他这个样子,范阳就觉得有戏了:“稍等,钢材方面我也不懂,我回去拿个资料。”

  返回座位,将早准备好的文件给拿了过来。

  抽出最面上的一张,递给别列佐夫斯基。

  然而,两分钟过去了,别列佐夫斯基脸色却越来越黯,喃喃的说道:“你们这是造飞机吗?”

  这到是把范阳问个一愣:“不,您应该是开玩笑了,这是一家汽车工厂委托我们呢进口的钢材。”

  “汽车?”

  “对。”

  别列佐夫斯基整个人瞬间猥顿了下去。

  资料上写着钢材牌号,QSTE320TM。

  范阳看不懂,他自然是看得懂的。

  就凭这一串数字,体现出的是什么?技术水平。

  所谓钢铁,在基础的程度上,还是相对简单的,无非不过炼铁成钢,这一点古代人用原始的方法也能达到。

  二战以后,前苏连的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

  可即使国际领先,在普通的碳素结构钢方面,也仅仅只有8个型号而已。

  从0号钢,到7号钢。

  0号最软,7号最硬。

  然后分成ABC三个品质等级。

  靠着这8号基础钢材,前苏连建成了钢铁洪流。

  中国方面,前苏连击溃曰本远征军过后,接手了曰本在东北经营几十年的老工业基地,钢铁产业才慢慢的发展起来。

  而技术上,却采用的苏连技术,依然只是这8号钢材而已。

  也正是这8号钢材,帮助中国在50到70年代,大炼钢铁,建造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然后别列佐夫斯基就坐牢了,与世隔绝11年。

  等到他出来过后,世界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

  钢铁技术突飞猛进,中国这边从1978年开始,跟曰本新曰铁公司达成合作,建立上海宝钢钢铁厂,就完全采用的曰本技术了。

  等到1988年,中国已经完全摈弃了要求最低的0号钢,和应用极少的7号钢,并将工业目录参照西方《ISO630》标准,在普通碳素结构钢方面,定为了4种牌号。

  也不再采用简单的一二三四号钢,而是改成了更加复杂,力学性能更加准确的,Q195mpa,Q215mpa,Q235mpa,Q275mpa。

  Q,是屈服强度的中文缩写,Mpa,是兆帕的意思,一兆帕等于10公斤的压力,195兆帕的话,就代表钢材能承受每平方毫米23.5公斤的拉力,标准厚度或直径为16毫米,每平方米的话,就能承受1950公斤的重量。

  同理,Q215,就能承受2150公斤的重量。

  这代表着钢材的强度,韧性,和力学水平。

  而与之相应的,强度越高,技术水平也要求越高。

  中国生产最优秀的产品,当属Q235,也是各大钢厂生产最多的产品,在八十年代就年产数千万吨。

  然而哈萨克斯坦呢?

  直到90年代,还沿用着前苏连的8号钢材体系。

  还只有哈马钢能造得出来,并且也只能造出0到4号钢而已。

  其他的另外几座大型钢铁厂,只能生产铁胚和最普通的钢胚而已,完全做不出型材,只为厄罗斯的钢铁厂做原材料供应。

  到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别利佐夫斯基受到重视,又把他给请出来主持哈马钢的产业升级。

  饶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可毕竟脱离社会太久,他出来之后抠破脑袋,研究曰本方面的钢铁技术,企图与世界接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