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北部变局



  就在希奥埃洛斯全面发起反攻的同时,北部战场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固守丘陵的叛军,在米哈伊洛,即塞尔维亚伪王的带领下,固守着各个关隘。

  双方在拉斯各有胜负,随着战事推移,双方的主战场从拉斯转移到了尼什。

  以保加利亚当地驻军为主力的米哈埃尔·杜卡斯部队,在他的号召下,在索菲亚的西部,也就是皮罗特城聚集起了一支大军。

  帝**延皮罗特向西进军时遭遇到了巨大的抵抗。

  主场作战的塞尔维亚叛军们,盘旋在以尼什为基地的山脉之中。

  各条行军的主要干道全部布置了重兵,这些士兵以逸待劳,以熟悉打陌生,获得了全面的战术优势。

  而从战略上看,塞尔维亚的叛乱其实并不需要击败帝国。

  他只需要举起“义旗”,给帝国里居心叵测的贵族们树立一个榜样,就能够很好地获得战略优势。

  此时塞尔柱,诺曼人,埃及法蒂玛的威胁,保加利亚北部佩切涅格人的不安分,以及内斗,都是帝国平叛时需要思考的重大代价。

  所以对于叛军而言,时间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而帝国所担忧的代价,让米哈埃尔·杜卡斯随行的将军不得不小心谨慎。

  尼什之战为什么在周边城镇拖了这么久,也是这个战略考虑。

  然而在朝堂各党派大臣的谏言中,北部战场收到了极大的内部压力,什么“疑而不进,坐失良机”“杜卡斯误国”“权利收回”“换主将”之类的言语不断。

  这一压力很显然的影响到了整个平叛的战略安排,首当其冲的是战区拜占庭式的侦查被大幅减少了。

  由散兵组成的侦查部队,深入整个战区,然后传递情报,这是拜占庭军事制度的重要基石。

  基于情报的战略部署,是帝国久经战火依旧坚强的顶梁柱。

  这种情报战,是目前整个欧洲唯一的战略安排(因为拜占庭式的“特使”,带回了整个世界的情报)。

  共治皇帝和他的将军们的压力以实质性的方式体现出来了:他们宁可减少散兵,减少对战区情报的掌控,也要推进战事,回应朝堂压力。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北部平叛以另一种方式解读了出来。

  第8军团率先开拨,分散外围的第5军团和索菲亚军团被召回,成建制的全体集结。

  三个军团共计18000人左右,浩浩荡荡地进攻尼什。

  而共治皇帝米哈埃尔·杜卡斯陛下的亲军,2个军团12000人在殿后。

  尼什大战开打,曾经的城镇、城堡、村庄涌入了25000人左右,依城镇和山脉丘陵为防线的叛军有地理上的优势。

  叛军以1:1.3的战损比,不断地消耗着帝国精锐的士兵。

  尼什吃紧的战报也送到了米哈伊洛伪王手中。

  坐镇尼什西部(库尔舒姆利亚)的米哈伊洛伪王得到战报后大惊失色。

  “什么?!他们怎么敢?!”米哈伊洛站了起来,身旁是他的儿子佩塔尔以及整个北部战场后备军的统帅西格尔。

  “父亲!”“陛下!”“怎么了?”

  “你们都看看,米哈埃尔·杜卡斯忍不住了,尼什地区守军已经遭受到了三个满编军团的进攻!”

  “糟了!父亲,我们必须立刻增援,投入预备队!”佩塔尔原本是尼什伯爵,他对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还是有些珍惜的感情在。

  可是并没有人回复他。

  米哈伊洛和西格尔对视了一眼,他们从这个战略安排中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于是米哈伊洛伪王直接否决了儿子的建议:“不!让他们进来!”

  笃笃笃,靴子踩在木地板上,西格尔走到了地图面前,他拿起指挥棒,对着地图指指点点。

  “陛下,公子,你们看。”他手中的木棒指向了北方:“我们在北部索科镇还有5000守军。”

  又指向了南方。

  “这里,莱斯科瓦茨大约也有5000人的驻军,往西我们可以继续撤退,整个巴尔干-塞尔维亚的山脉都是我们帮手。尼什的部队大可撤下来,没必要死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