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路遇兄弟



史泰隆千里寻师,走了不少弯路。一个人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更增添了他高手式的寂寞。因此,史泰隆养成了倚槛弹铗的习惯。幸好行囊里有的是细软,史泰隆孤而不苦。试想一下,人人都惦记着自己口袋里的细软时,就会囊中羞涩。所以,富人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少,认识的钱会越来越多。金币、银币、铜币、镍币、纸币、法币、假币、冥币,富人全都认识。而亲戚朋友、街坊邻里,富人全都不认识。阳货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史泰隆是个好汉,当然不会为富不仁了。

这天闲逛六街三市,史泰隆在一个草药摊子前驻足。那个摊主为招徕顾客,在那里练武。史泰隆看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正是多年以前教自己开手的师傅熊恒在此献丑。想不到师傅竟然流落街头了,史泰隆等他收摊以后,尾随过去相认。回熊恒落脚处,放好这一堆小口袋,两人找个酒店叙旧去。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问知史泰隆父母双亡,熊恒十分伤感。想当年熊恒在史家庄时,庄主夫妇都对他很好。得知史泰隆从滕达手中夺取断魂枪,熊恒颇感伤时。想当年熊恒离开史家庄时,途中遭遇滕达剪径,两人大战数十回合,不相上下。不打不相识,熊恒应邀随滕达上山小住几日。惺惺相惜,山上想留熊恒坐一把交椅。熊恒生怕一入此道,身不由己,断然拒绝。滕达想探听史家庄的情况,熊恒只说史泰隆为人侠义,是个好苗子,将来必然在江湖上扬名立腕,成为一个值得万人敬仰的好汉,希望韶华山上的兄弟们不要去为难他,让他茁壮成长。当时,朱骛正好抽空到韶华山做实习土匪。熊恒下山时,朱骛将一把折去刀尖的刀拿给滕达,请他务必要用这把断情刀换得熊恒的断魂枪。看在滕达赍送银子在先的份上,熊恒便把该枪留在韶华山上,后来果然派上用场。得知史泰隆来寻唐山,熊恒好不伤心。熊恒在当地已久,只知县里有个总旗陆藏十分厉害,并不知道哪里有个唐山。

酒后,熊恒带史泰隆出城,到郊外家里去。熊恒当年在史家庄、韶华山接连赚得两笔银子,辗转来到此地,在城郊置了几亩薄地,种些草药,当了个药农。这位药农种了很多药,但是没有一种是农药。熊恒还仗着自己功夫了得,经常上山去悬崖峭壁上采些名贵药材。因为很能干,熊恒博得当地人青睐,他成家立业了。初来乍到时,熊恒也艰苦过几年。最艰苦的时候,熊恒也没有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他尽做些美梦。一天夜里,熊恒梦见自己种出五色香草。又飞来一只彩蛾,喜食香草。熊恒见了,打算开辟第二产业养蚕,却苦于没有技术。正在那里着急,贤内助如期而至,帮助熊恒养蚕。蚕筛里,还见到一个白白嫩嫩的大胖小子率领着蚕虫们爬来爬去,熊恒实在有些怀疑他是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金蚕做了一百二十个蚕茧,每个蚕茧都像瓮那么大,缫丝要七天才能缫完。肚子饿了,挖香草的果实吃,也可以充饥。熊恒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梦醒了,那些梦中的财富不胫而走,那个梦中的贤内助不翼而飞,熊恒怅然若失、郁郁寡欢。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他再也不用去纠结蚕筛里那个大胖小子是否是己出了。境况好转些后,熊恒着手去找贤内助。可惜运气不佳,熊恒找到的内助并不贤惠,既不养蚕,也不养娃。特别是到了青黄不接时,熊嫂还仗着自己略有两分姿色,恨不得要做嫦娥二号。熊嫂听说来者是熊恒的徒弟,

并不喜欢。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熊嫂不禁对熊恒恨铁不成钢。又听说来者是以前的少东家,熊嫂一时兴起,打算做饭。再听说这个庄主不务正业,熊嫂收回笑容,敬而远之、一走了之。此次回乡数日,采得些名贵草药,真是不虚此行。返回城里,史泰隆舞枪弄棒,熊恒哟呵叫卖,草药比起前日就算是畅销了。卖草药得了钱,师徒两个上酒店去,弥补此次回家不受款待的损失。

正喝着,一个琵琶女抱一把琵琶上来了。白居易诗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琵琶女不同,是自己来的,仗着自己芙蓉如面柳如眉,她也不半遮面,估计没甚么内涵。见琵琶女走来,史泰隆酒都倒得溢了满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