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幕 马克西莫斯·海因里希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文明而言,生活在克里玛扎罗山脚下的达尔马提亚人是格外幸运的。这座由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终年积雪,山下的人们在饱览这片温带草原壮丽景象的同时,可在夏季享用从山上流下来的冰水。后来,这份幸运被北方迁徙而来的刚铎人夺去,并在这里修建了皇帝的行宫。刚铎人和他们建立的帝国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然后为解决日渐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对南方的另一个帝国阿尔托曼发动了战争。这场将刚铎帝国转变为刚铎共和国的战争持续了四年又七个月,最终以埃尔托曼人被赶下巨人堤为标志而结束。那之后,为回报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以及共和国的奠基人马克西莫斯·海因里希,这里通过战争议会决议封作了海因里希的私人领地。但这位英雄并没有自私地将这里占为己有,而是在这里建成了刚铎共和国的第一所贵族学校,阿尔诺德学园。

啊,阿尔诺德学园。

刚铎领下最负盛名的避暑胜地,从这里开始一年分为四季,且最是夏季美不胜收。自从刚铎改国体共和国后,贵族名流们便将这里作为最佳的聚首处。刚铎共和国有句谚语,“在阿尔诺德度过下午”,意味着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诗人们仰慕这里的美景,少女们梦想在这里邂逅情人,商贾与贵族因这里大把的政治资源蜂拥而至。

但是又与那些只闻其名的追求者的想象不同,阿尔诺德并不是贵族礼尚往来或唆使他们后代互相追求,以寻求政治联盟的地方。因为阿尔诺德只是一个附属物,当人们同它的主人一同提起它时,人们只会说:“海因里希的阿尔诺德学园”,而不是“阿尔诺德学园的海因里希”。

“导师”,海因里希。

即使大多数人并没见过这位年事已高的国民英雄,共和国上下依然对他崇敬有加。如果说驱逐了达尔马提亚人的刚铎初代帝王尼撒·冈德基斯是刚铎帝国的创建者,那么以“导师”海因里希为首的刚铎旧幕僚便是带领刚铎走向稳定和强大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血色帝王带来的恐惧已在记忆中逐渐淡去,而“导师”的名号逐渐成为刚铎国家精神的代表词。

海因里希今年六十三岁了。年岁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皮肤也不可遏制的松弛下来。但时间难以改变他身上的军人气质,他依然高大,坚挺,只是随年岁增长而消瘦。他狭长的眼睛很少再睁开,看起来总是和蔼的眯着眼睛;脸上的皱纹盘虬般顺着颧骨爬下,衬得法令纹愈深。他依然每天将胡须理得整洁,为自己增添几分精神。不像某位地位相近的共和国领袖,他不再常穿黑色的共和**官袍来企图留住自己的威严形象,而是换成了带一丝博学感的灰色毛呢大衣。几乎所有的刚铎早年军官都患有关节炎,一到冷天关节就疼得厉害,海因里希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常听见他因为这种病疼痛失声,学园里的人几乎会觉得海因里希不是那个威严的国家奠基人,而是个和他们一样心态年轻的小伙子。

人们把以海因里希的理论为基础的阶级国家的拥护者们称为制衡派,但这一派的领袖海因里希并不喜欢接受低于他的贵族的巴结,他拒绝了所有想以加入制衡派来寻求政治资源的贵族。因为此举,制衡派开始受到一些新贵族的质疑,并试图借助即将到来的战争来改变共和国的制度。

只是介于海因里希的态度,这座学园的政治氛围并没那么浓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午间的风轻轻撩起窗帘,

阳光在睡在躺椅上的海因里希脸上一阵斑驳。他缓缓睁开眼睛,手下意识地在胸口口袋里寻找单片眼镜,弄得盖在身上的毯子滑落了。

他有些不满地直起身,环顾四周。

女仆长明娜出去了,塞拉竟然也不在。

海因里希俯下身去,捡起那张毯子。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才起身去拉开窗帘。这间办公室虽然不大,但是很得他的心意。屋内的色调以棕色为主,略微显得昏暗。屋里只是摆放着办公桌、书架、会客桌以及两张柜子就已经容不下其它家具了。

但也因为房间很小,壁炉可以烤得这间小房间很暖和。办公桌的侧边有扇小窗,办公时只要抬头便能将南方的景色一览眼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