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国家的陆战兵器
狮王中坦克(Panzerkampfwagen.XXVI.Konigslowe)
德国(第三帝国)
为了与苏联1994年研发的“Т-95主战坦克”对抗,德国在1998年进入量产的坦克。
由于轴心国并不采用盟军的主战坦克理论,故而德国和日本依然在采取中坦克和重坦克区分的载具标准。德国的中重坦克界限是100吨,日本则是二战盟军标准的40吨。
狮王中坦克的重量高达超越盟军所有主战坦克的70吨,采用1979年产的莱茵金属“12cmKwK79L/44口径滑膛炮”的长身管版55倍径炮,可以发射包含稀有金属的勒格灵尾翼穿甲弹或德国标准的高爆弹,其射程和穿深均不次于T-95的125毫米51倍径2A46M滑膛炮。德国还想要采用钨合金制作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但是研究暂时陷入僵局。
虽然狮王中坦克在推出之初的一两年有所优势,但这和元首艾达·戈林所希望达到的“一辆狮王坦克对付三辆以上的T-95并全身而退”差距还是太远——尤其是在东欧北部要面临德系坦克一直没能解决的发动机故障问题。而且T-95仅到了2000年便推出了新型的135毫米炮型T-95С,加上“新型穿甲弹”(贫铀穿甲弹),反而把狮王中坦克比了回去。对狮王坦克的改修空间失去兴趣的艾达·戈林于是下令中止狮王坦克作为前线主力战车的应用,逐渐撤换做登陆用坦克,而把前线主力战车的希望寄托在新型的超重坦克——龙式重坦克上。另外,狮王中坦克还准备进行另一项改修。
*气垫扬陆艇可搭载
*全长11米,车体长7.4米,全宽3.8米,全高3.1米,自重70吨
*扭杆悬挂
*整地速度38km/h,不整地速度20km/h
*整地移动距离270km,不整地移动距离220km
*全电传动系统,700马力
*主炮12cmKwK79L/55口径滑膛炮
*穿甲弹为合金钢勒格灵尾翼穿甲弹(对坦克/炮塔额外提升20%伤害),穿甲弹初速1800m/s,射速11rpm,极限射程8km
*副武器
*名称和基本数值来自虎王,主炮则是改为纳粹时代命名法的莱茵金属KEDM63炮
※※※※※※※※※※※※※※※※※※※※※※※※※※※※※※※
六一式重战车ニシ
日本(日本帝国)
为了与得到英美苏三方支持的中国地方政府对抗,日本在2001年研发的火力支援坦克。“六一式”指的是其研发时间“皇纪2661年”,ニシ则是其研发者西住弥帆(にしすみ·みほ)的前两个音节。
由于轴心国并不采用盟军的主战坦克理论,故而德国和日本依然在采取中坦克和重坦克区分的载具标准。德国的中重坦克界限是100吨,日本则是二战盟军标准的40吨。
六一式重战车的重量达到了日本陆军前所未有的50吨,并大量采用德国技术(包括引擎)。实际上,由于同年研发的“六一式彻甲弹”的配合,虽然火炮口径只有9厘米,但是威力总算可以一看了(当然和苏美21世纪新改修的几款比起来是有差距的)。
……一直在出的故障问题还真不是因为德国引擎造成的。
……虽然日本有心向德国提供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成品图纸和钨合金的冶炼技术,但是一来两国交通困难,二来德国完全不认为日本竟然有这项技术,所以最后硬是完全没进行这一项技术交流。
可以搭载于试制新型特大型发动艇上作为登陆用坦克。
*新型大发可搭载
*全长9.8m,车体长7.5m,全宽3.4m,全高2.3m,自重50吨
*扭杆悬挂
*整地速度45km/h,不整地速度28km/h
*移动距离200km
*机械传动,1500马力
*主炮六一式九糎长(52口径)线膛炮
*穿甲弹为纳米碳纤维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六一式彻甲弹(对坦克/炮塔额外提升2倍伤害,但由于炮本身伤害欠佳,故而还不及狮王坦克的炮),穿甲弹初速975m/s,射速25rpm,极限射程10km
*副武器为.5口径对人/空两用机枪
*主要数值部分取自90式主战坦克,其余(包括名称和主炮)取自61式主战坦克,ニシ如前所述是“西住みほ”的“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